华夏悠久的历史,铸就了它辉煌灿烂的本土文化。易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学几经变革、最终衍生出了天与人和、地与人和,天地与人共和的大道无形哲学思想。作为易学界的杰出人物,周德广教授以其淳朴深厚的易学功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易学领域里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学易经文化的不断创新发展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人文建设而坚持不懈的忘我追求。紧跟时代领路人,共同奋进新时代!
【喜迎国庆特别报道】中国当代著名资深易经风水学家、国学易经文化振兴传播大使---周德广教授。
周德广,号崇德公,1956 年生于海南,自幼便对风水知识十分感兴趣,正所谓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感兴趣, 所以他寻遍名师,早年拜得唐朝国师、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创立的八宅 派的后传弟子杨勤读为师,拜入杨勤读门下后周德广在兴趣使然和名师指导的双重加持下对周易 的理解又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境界,但此时的周德广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 止步不前,而是游历祖国大江南北,寻遍名师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阅历,随后又得中国当代易学 泰斗、“北派易学”开山宗师、有“南邵北廖”之称的廖墨香教授收为入室弟子。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枢纽和总纲领,也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诸经之首、大道之源。儒、释、道以及其他诸子百家无不将易经思想收纳于其理论之中。
《易经》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山之作,也是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学著作,正如欧洲哲学权威荣格所说:“谈到世界的唯一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相传六千年之久,亘古常新,依然具有价值,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易经实际上涉及了六项内容:科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后汉郑玄在《易赞》中将“易”定义为:简易、变易、不易。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亦如此,故曰“变易”;大宇宙之变化,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小宇宙人之命运,同具法则性,故曰“不易”;
正因有“不易”之法则,即能了解宇宙天地法则,可以遵循;同样,小宇宙人的动向,亦能预知,并可规范,故曰“简易”。
周德广老师历年来潜心研究周易风水,致力于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易学术
宇宙,在天上,呈现出日月星辰、昼夜以及季节气候等现象,在地上,形成山河、动植物等各种形体,产生错综复杂的变化。而宇宙的动静变化的规律,在动则刚毅,静则柔和的阴阳之道的牵引下演绎着,《易经》就用天、地、风、雨、雷、电、山、海八种自然现象代表的八卦,在反映着聚合与分离的群体,彼此调和与冲突的关系。
而风水,是《易经》在方位上的应用,是对人们居住行为的指导。
我们所处的环境,从物理的角度说,有地热、磁场、放射性物质、微生物这些物质与场信息,每时每刻都对我们发生着影响。比如,地球重力场强的地方,人就长不高。在地质断层带生活的人,癌症发病率高,车祸发生率是一般地方的10倍;从水文地质的角度说,土质、水质所含的有机、无机物,对人的影响不同;宇宙星体对地球的磁场、气候、旱涝、灾荒、疾病等影响更是巨大;从人体生命信息的角度说,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在不同的位置与不同的自然能量对接、交换,影响也不相同。
神机妙算布风水,自成一派新思维
在修建新房或者乔迁新居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请风水先生来看一下家中的风水布局如何?但是 也有的年轻人不是很懂这些。周德广就曾经遇到过一对刘某夫妇, 二人已经年近四十, 结婚十六年 来, 膝下仍无一子一女,求子心切的二人虽到处求医问药,但始终没有结果。后来刘某夫妇在不经 意间结识了周德广而改变了此后的命运。周德广到刘某夫妇家中,经过一系列的勘察找出了问题的所在, 原来是因为刘某夫妇二人的命宫与现住宅符合度不理想, 也就是住宅影响了二人的子嗣运势。 刘某夫妇听从周德广的建议搬出现有的住宅,寻别处而居, 神奇的是夫妇二人搬家后很快就实现了做父母的梦想。这让刘某夫妇以及亲戚朋友无不惊呼“周大师真乃是神仙下凡”。
国人一直有着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在大城市退休后的罗某便不愿意久居大城市,而是想回 到家乡重修旧宅。在翻新旧宅之前他便请到周德广为其勘察风水。周德广在勘察完该宅院的风水之 后得出了此宅不传后的结论,罗某惊诧不已,道出了一个从不外传的秘密,原来早在一百年前该处宅院的原主人家中绝丁,没有了继承人,当时的宅院女主人把罗某的爷爷从娘家接来继承了该处宅院。周德广推算出了这个一百年来从不外传的秘密让罗某钦佩不已。
周德广老师北京大学进修时留念
阴阳是《易经》的核心,也是风水的关键。
风水,首先要解决好阴阳场的问题,以往的一些风水节,都说门、主、灶重要,门就是如何接引生气入宅,主指住宅的主卧,灶指住宅的厨房。其实,阴阳场的布置,才是根本。
生命的核心密码DNA的分子结构是个双螺旋,两条核酶酸链彼此对应缠绕构成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阴阳。人体的阴阳必须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场一致,否则,住宅环境的阴阳场要是颠倒了,人体阴阳场也颠倒,人的气血就会混乱,百病丛生。
《黄帝宅经》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阳宅为宜修阴方);阴不独王,以阳为得。亦如冬以温暖为德,夏以凉冷为德。”
为什么人的本命卦影响人的一生呢?因为在人降生的那一刻,人的内场的平衡被完全打破,人必须极大地调整自己的内场,以与陌生的外场协调,人生下来第一个声音是哇哇的哭声,就是因为内场与外场适应的过程是痛苦的蜕变,在这个蜕变过程中,新建立的内外融合了的平衡场,成为人的生命能量场的一部分,盖上了终生的烙印,人的基因在这种外场的作用下发展。这种外场的力量影响人的一生。比如,属狗的,属相的方位卦在乾卦,乾卦的金星能量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外场。在这个场出生的人的内场,带着与之相同的信息,场性相吸,自然就把相同的场招来了,招来的同时,也招来了麻烦,那个场里所带的伤害也同时引来了“外鬼”。
虽然周易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智慧,但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周德广时常收集现实生活中 的众多成功的风水案例,从中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创新。多年的实践经验加名师指点使得周德广技艺更加精湛, 对阴阳宅风水布局、择吉日等十分精通,尤其是阳居厨灶的布局之法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我国古时便对厨灶的布局摆放十分讲究,在农历传统节日中更是有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进行祭灶的风俗习惯,甚至在中国传统神话中更是有专门掌管厨房烟火的灶王爷,由此可见国人 自古便对厨灶布局很是重视。但是在近些年来城市化住房的不断改革,很多人从独门小院搬入钢筋水泥般的居民楼,传统的灶台也不再适用今天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年轻人更是不懂得厨房布局 的重要性,因此多有因厨房布局不当而影响住宅风水事件的出现。
在周德广服务过的诸多福主中有一位谢姓福主的事例一直以来让人印象深刻。谢姓福主一家都 是勤劳踏实的农民,与人为善且勤于劳作,每年的农作物收成都相当不错,由于一家人辛勤劳作很 快便攒下了一笔财富,并在村里修建了一座漂亮的三层小楼,这在二十多年前的农村可以说是十分 让人羡慕的,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房虽然建造的非常漂亮,但是住进去四年以后谢姓福主全家 却多有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比如粮食价格收成较低,一整年辛苦劳作的收成却卖不上价钱,或者在 临近收成时节却突遭台风、暴雨等灾害,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 来说无异于是极其沉重的打击。除了经济收入接连遭受打击外,谢姓福主的大儿媳身体健康也在搬 家后每况愈下,多种疾病缠身致使她变得面黄肌瘦,往日面目红润的风采再也不见了,多方求医始 终不得医治之法。谢家种种不顺心之事始终找不到根源,最后在友人的引荐下请周德广去家中一探 究竟,见多识广的周德广到谢家探查一番后发现问题出在家中厨灶的布局上。找出问题根源后周德 广又为其规划新的布局方式,谢家按其建议改动厨灶布局后,大儿媳的身体日渐恢复健康,家中的 收成也越来越好,不到两三年的光景就还清了家中几十万的欠款。知道这件事的人每次提起周德广 无不称之为“神人”。由此可见厨灶的风水布局对于家庭成员的运势有着强烈的影响。
理论实战相结合,传承国学永钻研
由于其对周易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周德广在 2017 年还被中华传统文化传 承委员会聘为专家委员。两年后,周德广又作为周易行业专家代表入驻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 2020 年周德广应邀加入中国知名人物数据库,担任医学专家成员;同年 5 月再次应邀加入决策中 国专家智库联盟,担任该联盟副理事长;更是以易学行业“影响力领军人物”入驻中国名人焦点网 - 名人名家百科。
也许提起易学和风水布局很多人会认为是迷信,其实风水布局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科学。因为风水布局是对人所处生活环境的一种研究,好的生活环境自然会使人身心愉悦,经常身心愉 悦的人做起事来自然是一顺百顺,而反之长久居住在让人不舒适的环境中,人的身心和健康都会 受其影响,自然是看起来事事不顺。易学就是将人们生活中万事万物的潜在联系串联起来研究其 规律,预测其日后发展。但是万事万物的奥妙并不是这么容易能够被参悟透的,也正是由于有周 德广这样的易学集大成者在不断的推广和传播易学知识的途中,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古人的 智慧,也让易学文化能够更多的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周德广对于易学的高深造诣在业界内令无数同业者钦佩不已,其无私奉献,分享自己专业知识的行为更是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他对于易学文化的大力宣传也号召了更多年轻人开始了解并且向往易学知识。除了在业界内有着极高的评价以外,周德广在客户群体中也是有口皆碑,无数被周德广帮助过的客户都对他评价极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易学学者涌现,但是周德广对于易学行业的贡献以及其发表的各种著作,永远都是易学文化传承过程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值得整个业界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