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围绕中欧投资协议的低语

2020-09-16 18:1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059

十四号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欧洲理事会主席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林。中欧领导人确认,将加快中欧投资协议谈判,实现一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


今年是中欧建交45周年。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是当前中欧关系的重要优先事项之一。经过七年的谈判,如果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它将取代中国与欧盟27个成员国中的26个国家缔结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成为中国签署的第一个双边投资协定,包括市场准入。该协议将为中欧经贸关系今后五到十年的发展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对中国和欧盟来说,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

137.jpg

二是点对点开放的问题。欧盟认为,在华欧洲企业没有得到与中国本土企业同等的待遇,因此希望中国能够为欧洲企业提供开放的市场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欧洲企业在中国不仅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享有平等的规则。他们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因此希望在投资协议中加入"竞争集中化"的内容。欧盟的这种感觉与事实相去甚远。世界银行今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跃居全球第31位,比上年提升15位,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今年是我国外商投资法实施的第一年。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推动建立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金融服务开放方面,中国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相当数量的欧洲金融机构将目光转向中国开放的资本市场。


三是经贸活动的政治化解读问题。欧盟内部有部分声音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抱有偏见,认为中国与东欧"16+1"合作是试图分裂欧洲;认为将中国定义为制度性竞争对手,意味着今后应从坚守欧盟价值观的态度出发看待中欧经贸关系,将其与香港、新疆及人权问题挂钩。应该看到,中国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不搞价值观输出,不会把自己的制度强加于人。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百花园。欧盟一些人将中国看作制度性竞争对手,彼此间是你来我往、你争我夺的关系,显然是对中欧关系的误判。中国无意向欧洲输出价值观,无意分裂欧洲。中欧在某些领域存在竞争和分歧,这种分歧也应通过对话合作的方式来协调和解决。中欧间没有地缘政治方面的根本性冲突,反而在支持多边主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关注气候变化等方面存在广泛共识。在中欧关系发展史上,每到关键时刻都会伴随着一些杂音,但欧洲的有识之士,特别是放眼全球化未来的政治家,都不应该理会这些杂音,迎合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及全面"脱钩"政策。


目前,德国正在逐渐放弃这种不公正的概念,其他一些欧盟国家也在效仿。扩大交流,增进互信,是弥合中欧分歧的核心。在经贸方面,中欧商会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双方共同参展的次数也不多。特别是在将来,作为商会的中介组织,有必要发挥良好的作用。在新冠肺炎流行之前,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航班数量是中国国际航线上最频繁的。与此同时,它逐渐将中欧航班推向复苏时期。


由于欧盟涉及27个经济体,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内部关系复杂,CAI很难达成协议。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中美摩擦的加剧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给谈判带来了挑战,最终的共识仍需要双方的不懈努力。中国和欧盟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分歧,但双方合作的诚意和相互信任比试图破坏和分裂我们的更大。中欧合作不仅向双方,而且向世界发出积极信号:加强互信、促进合作、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分歧仍然是国际交流的主流。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健康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